30多年來,李先生從全國各地收集到我國各個朝代100多個茶碗。
秦楚網訊(十堰晚報)文/記者 羅毅 圖/記者 呂世銀 報道:因為承載着茶文化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,古代的茶碗越來越受收藏愛好者的喜愛。30多年來,鄖陽區資深藏友李先生從全國各地收集到100多個茶碗。從年代上看,這些茶碗幾乎涵蓋了我國各個朝代,最古老的茶碗可追溯到紅山文化時期。
貼花天目盞,是吉州窯最為精美的茶碗。
痴迷收集古代茶碗30多年
碗,在我國有着十分悠久的歷史,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的紅山文化時期。碗在古時寫 “盌”或“椀”。先秦時期,碗還被稱為“榶盂”。春秋戰國時期,人們開始飲茶,茶碗逐步流行。到唐代,用於盛茶的碗叫“茶榶”。宋代,鬥茶開始盛行,茶盞風靡天下。
因為承載着茶文化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,近年來,古代的茶碗越來越受到收藏愛好者的喜愛。近日,鄖陽區資深收藏愛好者李先生向記者展示了他收藏的一些古代茶碗。記者看到,李先生收藏的這些茶碗,有的碗底烙着樹葉的形狀,有的烙着動物的造型;有的碗體佈滿兔毫一樣的花紋,有的是宛如星空一樣的圖案,有的則如鵓鴣羽毛一樣的斑點。從色彩上看,這些碗顏色靚麗,光彩奪目。
李先生説,這些茶碗是他花費30多年時間從全國各地收集到的。從年代上看,年代最久遠的茶碗可以追溯到紅山文化時期。這些茶碗涵蓋了三國、南北朝、隋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各個朝代。從碗的大小看,大一點的好比如今的湯碗,小一點的只有酒杯大小。從這些茶碗的窯口來看,這些碗出自定窯系、鈞窯系、耀州窯系、磁州窯系、湖田窯系、建窯系、龍泉窯系、吉州窯系等名窯。
從茶碗的製作上講,分為選擇胎料、拉坯制胎、剔、刻、施釉、繪畫、燒窯等七十二道工序;從茶碗的外表形態看,有大口深腹平底、直口、敞口、葵口、束口、羅漢、斗笠、束腰等形態;從茶碗的碗底看,有平底、餅足底、高(低)圈足底和假圈足底等。
李先生説,他第一次見到這種古代的茶碗時,便被茶碗美麗的外形所吸引。他通過學習瞭解古代茶碗的藝術特點和製作工藝,慢慢對我國古代茶碗的發展和變遷有了認識,於是開始留意收集這些茶碗。30多年來,他費盡周折,從全國各地收集到了這些茶碗。
葉紋天目盞,是宋代江西吉州窯的名品。
原始青瓷茶碗最為古老
李先生收集的這些茶碗中,最古老的是一個原始青瓷帶蓋茶碗。記者看到,這個茶碗規格不大,造型也很簡單,整體呈現出青灰色,很古樸。李先生説,原始瓷是在硬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,原始青瓷不再以陶為胎,而是以瓷土做胎,經高温燒成,無吸水性,色呈青灰,史稱青釉,敲擊時能發出鏗鏘的聲音,是中國古代瓷器的早期形態。
李先生介紹,我國古代的茶碗可分為天目形、井户形、熊川形、鐵缽形、編笠形等多個類型。其中,天目形的碗口沿下段內收,根據釉藥的變化可分為曜變、油滴、禾、玳玻盞等。井户形碗是高麗茶碗的一種,即朝鮮漁民吃飯用的粗糙的飯碗,形狀呈牽牛花形,枇杷色,碗座和周邊的釉剝離不整,常有嚴重的龜裂,小石斑、黑斑點處處可見。編笠形茶碗形似倒置的斗笠,橢圓口局部波狀內收。
記者看到,李先生收集的這些茶碗中,有的碗中烙着樹葉和動物造型,這在古代是如何製作的呢?李先生介紹,這種有樹葉圖案的茶碗叫做葉紋天目盞,是宋代江西吉州窯的名品。吉州窯在燒製之前,把植物樹葉經特殊處理後貼在碗麪,然後上釉燒造,這樣就會出現樹葉的奇特莖脈。在喝茶的時候,就好像一片樹葉漂浮在水面上,很有禪意。
有動物圖案的三鳳盞叫做貼花三鳳天目盞,是吉州窯最為精美的茶碗。江西吉州窯是宋元制瓷的一個大窯系,貼花技術是吉州窯獨創,圖案一般都是喜慶、吉祥的動物、文字,其中以龍鳳、生肖、花草為多。
從色彩上看,這些茶碗顏色靚麗,光彩奪目。
茶碗見證我國古代高超的制瓷技藝
李先生介紹,收集茶碗,不僅讓他對我國的茶碗發展歷程有了認識,更讓他了解到我國深厚的茶文化。
我國的茶文化興起於漢唐、盛於宋代,茶碗也隨同茶文化的盛起有較大變化。在唐代,人們喝茶的碗比吃飯用的碗小一點,而且茶碗也非圓形。韓愈在《孟郊會合聯句》中説:“雲紜寂寂聽,茗盌纖纖捧。”纖纖多形容細,韓愈以此來形容茶碗,可見茶碗規格不大。
在宋代,茶碗非常講究陶瓷的成色,尤其追求茶碗的質地、紋路細膩和厚薄均勻。宋人喝茶時,還會考慮茶葉和茶碗的配套,如盛白葉茶,就選用黑色茶盞,説明當時已經注意到茶具的搭配關係。另外,當時不僅要評賞茶盞的質量,還有茶盞表面的細紋,如建安的紺黑茶盞,已經精製到“紋路兔毫”的地步,足見陶藝水平很高。
李先生説,他收集的這些各個年代的茶碗,製作的風格和工藝都不同,反映出我國的製陶技術在不斷髮展。人們在茶碗上燒製的各種圖案,也表明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。